最近电费飙升,咋回事?
近日,咋回事多地网友反映,最近7月以来家中电费激增,电费合川市某某电子商务售后客服中心家庭月度电费达到千元甚至更高。飙升有网友表示:“6月也一样开空调,咋回事为什么7月电费更贵?不会是最近电表坏了吧?”
对此,国家电网客户服务中心的电费工作人员表示,若用户反馈电表异常,飙升电力公司将排查住户实际使用情况,咋回事查询后台数据是最近否对应、有无异常,电费并测试电表功能。飙升
如果电表没坏,咋回事但你家电费仍然“飙升”,最近那就要考虑以下原因了。电费
01阶梯电价:用电越多,电价越高
为什么和上个月用电量差不多,电费却增多了?
居民阶梯电价是指,用电价格随用电量增加呈阶梯状逐级递增的一种电价定价机制。记者从国家电网客户服务中心了解到,目前大多数省市实行居民阶梯电价,例如四川、湖北、重庆、江苏、山东、黑龙江、合川市某某电子商务售后客服中心北京、上海等。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袁家海介绍,阶梯电价一般分为年度阶梯和月度阶梯,意味着只要用电量高于基本生活用电,达到月度或年度的第二档或第三档,价格就会逐渐上涨至高电价水平。随着档位的升高,电价也随之增加。因此同样的用电量,由于电价的升高,电费就会升高。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指出,如果以月为单位进行阶梯定价,可能会导致某一个月电费特别高,尤其是夏季特别热的时候,电费很容易到达第三阶梯,其他月就相对便宜;而以年为单位进行阶梯定价,则越临近年底电费越高,每年最后几个月可能到达第三阶梯电价。无论是以年或月为单位,阶梯定价就意味着用电越多电价越贵,如果用电量少,则各种方式都差不多。
为何有些省份是以年度为单位进行阶梯定价,有些地方是月度阶梯?
林伯强表示,各省用电定价标准根据当地资源情况设定,与当地负荷和资源禀赋相关。以湖南省为例,鼓励以月为单位的阶梯定价,是希望在夏季、冬季这些电力紧张或缺水的时候,鼓励居民少用一些电。
02分时电价:不同时间,不同电价
袁家海介绍,所谓峰谷分时定价,是指根据电网的负荷变化情况,将每天24小时划分为不同时段,对各个时段制定不同的电价水平。
简言之,按照电量使用时间段计费,用户在什么时间段用电,就按照该时间段的电费单价计费。因此,在相同地区、相同用电量的情况下,不同用户间也会有电费上的差距。
国家电网客户服务中心介绍,部分省份在居民阶梯电价的基础上,还提供峰谷分时电价业务,一般分为“峰”和“谷”计费,例如安徽、福建、河南、江西、宁夏及山西等。
以江苏省为例,用户可以在国网App上自行申请分时业务,或前往营业厅申请。居民可以自愿选择开通或者取消分时定价,“一般情况下,一经选定,一年内不能变更”。
什么情况下开通“阶梯+分时”电价会更划算?
国家电网客户服务中心介绍,如果用户在谷时段(一般为夜间至清晨)用电量比较多,开通分时业务比较划算,如果是白天高峰时段用电量较多的用户,开通分时就不太划算了。
例如,据“国网福建电力”介绍,当地居民峰谷分时电价中,峰时段为8:00到22:00,谷时段为22:00到次日8:00。以该省为例,峰时段在各档电价基础上,每度电增加3分钱,谷时段在各档电价基础上,每度减少2毛钱。不过,申请峰谷电也不一定更省钱,当每月低谷用电量超过总用电量的13.1%及以上时,才会比较划算,建议用户综合考虑全家全年用电习惯后再做决定。
03今年夏天,电费为什么高?
面对电费增多,有网友以为官方上调了电价。对此,有记者从国家电网获悉,在国家电网负责的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电力供应中,今年居民电价均未出现上调变更情况。
林伯强表示,今年由于极端高温天气较多,全国居民电费普遍都在上涨,并且随着生活水平提升,使用空调时间更多,电费随之上涨。
据媒体报道,今年入夏以来,全国用电负荷4次创新高,国家电网用电负荷5次创新高。其中,重庆、陕西、河南等高温区域空调负荷大幅增加。
袁家海表示,如果在用电高峰月份,部分用户受不了燥热,需全天开空调,那么当月电费必将激增。夏季空调温度设置每调高1℃,一般可节能6%—8%,设在18℃还是设在26℃,一个月下来,电费差异巨大。
此外,室内外温差大,会让电器制冷更费电。据国家电网发文介绍,制冷电器用电量不仅与设置的温度有关,与室外温度同样密切相关,室内外温差越大,制冷电器越费电。
例如,空调设置在26℃,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同一台空调,在35℃高温天,就会比30℃天气时更耗电。
04在日常生活中怎么省电呢?
1、空调
首先,消费者在选择空调时,除了要查看能效标识,还要注意空调的匹数。空调匹数代表空调制冷量的大小,匹数越大,其制冷面积越大。如果选用空调匹数过小,就需增加空调运转时间以达到预期制冷效果,这样就会增大耗电量。
其次,在使用空调时,在开机时最好将空调设置为高风状态,以快速达到降温目的;当温度适宜时,改为中、低风,以减少能耗。
再次,空调温度调得越低,耗电量就越高,制冷温度设定每提高1摄氏度,至少可以节省10%的电。晚上睡觉时,将空调设定为睡眠模式,也可以达到省电的目的。
最后,不要频繁开关空调,如果外出时间在1小时以内,不关闭空调会比较省电,这样还可以延长空调的使用寿命。如果想要更省电,建议外出时可以把温度上调至28摄氏度或29摄氏度,等回来后再逐渐降低温度。
此外,定期清洗过滤网,保持出风口畅通,也能提高制冷效率;还可以充分使用遮光窗帘,避免太阳直射,减少空调负荷;同时,房间要保持良好的密封性,确保门窗紧闭,防止冷气外漏,千万不要边开窗户边开空调,那不是一般的耗电。
2、冰箱
冰箱要尽量放置在阴凉通风处,离墙的距离最好在10厘米以上,这样有利于散热。水果蔬菜等水分较多的食品,用保鲜袋包好再放入冰箱,以免水分蒸发,增加除霜耗能。同时,食物存放不宜过满,七八成满即可,留出适当空间以利于冷气循环。
盛夏时节,冷藏室调到5℃、冷冻室调到零下14℃最适宜;要避免频繁开关冰箱门,每次开门时间尽量控制在2—3秒,以防止冷气大量流失;定期除霜,结霜过厚会增加耗电量。
3、电视、电脑等电子设备
开启节能模式,可根据使用情况适当降低屏幕显示亮度,调低电视机音量等,降低能耗,比如尽量选用自动亮度控制功能,一般能节电20%~30%,最大能节电40%左右;不使用时应彻底关闭电源,避免待机耗电(待机状态仍会消耗5%-10%的电量)。
4、照明
优先选用LED节能灯,比传统白炽灯节能70%-80%;随手关灯,充分利用自然光,减少不必要的照明。
5、热水器
可以把热水器温度设定在50-60℃,避免反复加热;定期清理热水器内胆水垢,可提高热传递效率,降低能耗。
同时咱们还可以优化日常用电习惯
比如:
1. 错峰用电
在电力负荷较低的夜间或非高峰时段使用电热水器、洗碗机等大功率电器,或给电动车充电,既能减轻电网压力,还可能享受分时电价优惠。
2. 减少待机耗电
使用带开关的插座,不使用时及时将开关直接断电,避免“隐形”耗电;比如像手机充电器、微波炉等用完即拔插头。
节约用电不仅是为了节省电费,更是为了减少能源消耗,保护环境。如果一个人每天节省1度电,一个月将节省30度电,一年可以节省365度电。如果每个人每天节省1度电,那么我国一天就可以节省14亿度电,一年就可以节省5110亿度电。
(责任编辑:探索)
-
总台记者获悉,截至当地时间11月23日晚的过去24小时中,巴基斯坦开伯尔-普什图省克勒姆地区爆发的暴力冲突导致的死亡人数升至30人。 该地区继21日车队遭袭后,当地的市场在22日晚上被放火焚烧, ...[详细]
-
来源:财联社 财联社11月15日电,美股三大指数集体低开,道指跌0.37%,纳指跌0.93%,标普500指数跌0.65%。比特币日内重新站上90000美元,加密货币概念股普涨,嘉楠科技、Bit ...[详细]
-
特里-普理查德和妻子的早晨,通常都是被一阵巨响惊醒。声音来自家里的车库,但并没有什么意外:他们的儿子佩顿-普理查德正在车库里运球。每天早上5点15,普理查德就会起床,拿着他那个特制的加重篮球,照着从前 ...[详细]
-
当地时间15日,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发言人延斯·莱尔克表示,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援助行动正处于低谷,混乱、痛苦、绝望、死亡、破坏和流离失所者人数达到了高点。 延斯·莱尔克对加沙地带北部局势表示 ...[详细]
-
秋季到来,在饮食选择方面建议食物多样,但不推荐盲目进补肉类、海鲜等动物性食物,可以适当多吃些应季的瓜果蔬菜和坚果,比如梨、莲藕、茭白、荸荠、核桃等。其中,莲藕在我国约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史,是我国种植面积 ...[详细]
-
11月16日晚,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在厦门举行,各大奖项一一揭晓:雷佳音凭电影《第二十条》获得最佳男主角奖项,李庚希凭借《我们一起摇太阳》获得最佳女主角奖;陈凯歌凭借《志愿军:雄兵出击》 ...[详细]
-
11月16日晚,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在厦门举行,各大奖项一一揭晓:雷佳音凭电影《第二十条》获得最佳男主角奖项,李庚希凭借《我们一起摇太阳》获得最佳女主角奖;陈凯歌凭借《志愿军:雄兵出击》 ...[详细]
-
11月15日,嵩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发布《夜爬嵩山温馨提示》:亲爱的小伙伴们:冬已至,天渐冷,嵩山景区将于2024年11月16日起停止夜爬。2024年的嵩山,记录着你我的青春时光,是陪伴、是治愈、是 ...[详细]
-
澎湃新闻记者 谢瑞强多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彩虹”新型无人机首次在中国航展公开。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人机成为近几届中国航展的重要看点之一。在本届中国航展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十一研究院 ...[详细]
-
欧盟委员会当地时间15日发布一项评估报告,预计2024年德国经济将小幅萎缩0.1%。原因是工业产品需求疲软、高度不确定性、劳动力短缺和消费者储蓄率高。报告中还预测2025年德国经济将增长0.7%。 ...[详细]